以下文章来源于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跨学科交叉融合的

10月19日-20日,由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主办,湖北光谷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北京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单位承办的2023智能微系统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本届研讨会以“智能微系统:微系统、赋智能、大健康”为主题,邀请了20余位智能微系统、智能传感器、智慧医疗、医学生物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智能微系统赋能医疗检测、智能微系统引领应用创新、未来大健康驱动技术突破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原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高润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福,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晖,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北京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吴华强等领导为大会致辞,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同时期望借助本次会议,形成跨领域的产学研用交流平台,分享新成果、碰撞新火花、畅谈新未来,促进智能微系统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有机融合,为推动我国智慧医疗产业全面升级做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尤政

原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
高润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郭福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孟晖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
北京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吴华强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作了题为“智能微系统技术与智慧医疗”的报告,介绍了智能微系统的五大技术要素及其在医疗健康中的具体应用,如体外检测、穿戴式设备、植入式设备等,以及团队目前的科研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尤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程京教授作了题为“工程科学添翼赋能中医药发展”的报告,阐述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医诊断与中药处方迈向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思考与实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程京
研讨会包括大会报告、特邀报告、圆桌论坛等环节,分别由清华大学吴华强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祝连庆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缪向水教授、熊蔡华教授等主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
祝连庆

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教授
缪向水
在特邀报告环节,清华大学黄国亮教授以“微纳科技创新与精准医疗智能检测系统开发”为题,介绍了团队在微纳生物芯片精准医学分子诊断技术、石墨烯柔性传感可穿戴式技术与无影成像眼像健康分析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示范应用情况。

清华大学教授
黄国亮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吴一辉研究员以“无标癌细胞分选及超快拉曼网络化分析”为题,聚焦单细胞基因表达网络分析面临建立多组学数据之间关联性的挑战,介绍了自发受激拉曼共定位单细胞拉曼检测方法实现分辨率和灵敏度增益的路径。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
吴一辉
华中科技大学熊蔡华教授以“人体运动机能学与穿戴式机器人”为题,阐述了人机一体化装备的分类、特点以及人机一体化装备产生的历史背景,系统地介绍了人机一体化系统与人机一体化装备的研究现状及其对穿戴式机器人装备的促进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熊蔡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以“数字化共形感知”为题,深入探讨了数字化共形感知的技术原理、科研进展、应用场景和面临挑战,揭示了数字化共形感知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模式方面的巨大潜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陈晓东
美国斯坦福大学Adam de la Zerda副教授以“基于快速检测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一次性便携式PCR检测装置研究”为题,介绍了一种新型便携式PCR装置,可在30分钟内完成样品制备,以及PCR和DNA检测。

美国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Adam de la Zerda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蔡新霞研究员以“高时空分辨神经电极微系统”为题,围绕脑机接口核心基础器件高时空分辨检测难题,介绍了基于MEMS技术的神经电极阵列微系统的设计、制备、神经信息检测与刺激调控研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蔡新霞
华中科技大学尹周平教授以“柔性混合电子制造技术与应用”为题,介绍了柔性混合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应用前景,并提出利用柔性混合电子技术,构建具有超高灵敏度触觉感知的人机交互系统,以提高血氧、脉搏等信号的医疗级检测精度。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尹周平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王旭光研究员以“基于MEMS微振镜的3D智能光学技术赋能数字大健康”为题,梳理了3D视觉技术的技术前景、产业价值,并介绍了团队在实现全套国产化MEMS微振镜芯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
王旭光
清华大学罗川教授以“基于MEMS的人工听觉技术探索”为题,面向当今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的听觉障碍问题,阐述了MEMS器件和技术在人工听觉领域的应用潜力,介绍了团队研究的内耳声激励和电激励器件及其作用验证。

清华大学教授
罗川
华中科技大学唐洲平教授以“微纳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微纳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以及典型的应用场景,如利用可以穿越血脑屏障的微纳载体进行精准高效的药物投递,利用微纳探针进行神经修复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唐洲平
西安交通大学赵立波教授以“MEMS超声换能器技术研究”为题,介绍了团队在微加工超声换能器 (MUTs)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提出MUTs机-电-声多场耦合建模方法,建立多场耦合力学和等效电路模型等,以及相关成果在人体健康监测、流量监测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赵立波
华中科技大学刘欢教授以“量子点医用生化传感器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团队在开发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通量的医用生化传感器方面的进展,以及团队设计的量子点生化传感器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刘欢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知名企业家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学者共同探讨了智能微系统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最新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智能微系统在医疗领域的科研迭代更新、产品标准建立以及产业的健全发展贡献智慧、建言献策。

圆桌论坛
据悉,智能微系统国际研讨会是智能微系统技术领域的重量级年度国际学术会议,自2019年起,已先后在哈尔滨、宁波、兰溪、扬州(线上)等地成功举办四届。
“面向智能感知领域的光电融合芯片和微系统”作为湖北光谷实验室三大方向之一,已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战略重点。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实验室有幸作为主要承办单位之一,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盛会。这次研讨会为实验室的核心研究领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平台,让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微系统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此次活动,为实验室进一步拓展其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来源: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精彩照片集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