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做客长江日报长江访谈直播间,就加快布局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办好首个国家级国际化科普论坛“东湖论坛”等内容咨政建言,另就创新人才培养、本科生做科研、教育信息化等热点进行探讨和展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
谈创新
创建光电子国家实验室

东高新区的TCL武汉华星光电无尘车间。长江日报资料图
“创新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前瞻性基础。”尤政提出,湖北在围绕产业链推动创新链的同时,要更好地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带动人才链和资金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湖北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创建光电子国家实验室,将不断加强光电子技术战略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促进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由‘独树一帜’到‘国际引领’。”今年全国两会上,尤政提出了加快布局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的建议案。
尤政认为,当前,光电子技术是实现信息产业“开道超车”的革命性技术,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新高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欣喜看到,经过多年发展,光谷已成为我国最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电子已成为湖北最有实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并形成优势的领域,在湖北打造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他介绍,目前,武汉在产业领域集聚了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华工科技、华星光电、联影医疗等一批龙头领军企业,已初步建成世界级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他建议,进一步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光电子国家实验室,使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武汉光谷、中国光谷真正变成世界光谷。
谈东湖论坛
升级为国家级论坛

2021年12月18日,2021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长江日报资料图
北京有中关村论坛,上海有浦东论坛,粤港澳有大湾区科学论坛,这些都是国家级重量的论坛。如何把“东湖论坛”做大做强?今年,尤政把“将东湖论坛升级为国家级论坛”的建议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他提出,发挥湖北人才优势,将“东湖论坛”打造成国家级品牌会议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及其技术交流提供更好舞台,服务人才、技术与产业的集聚,为先行区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欣喜的是,这份建议案很快得到了科技部的回复。”直播中,作为中国科协副主席的尤政现场分享了这个好消息。科技部在回复中称,建议非常好,符合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已纳入科技部下一步的重点推动工作。
据悉,科技部已批复同意推动把东湖论坛打造为国内首个国家级国际化科普论坛,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动建设。
“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尤政认为,在武汉设置这样的论坛,对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打造支撑中部崛起的科技创新支点,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谈人才培养
根据特点分类施策

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光学器件技术研究部科研人员挑灯夜战。长江日报资料图
“人才培养不能按照以前的‘造砖’模式,用一种方式培养所有的人才。社会需要各类人才,我们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分类施策定制。”谈到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政表示,要探索人才培养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要厚植专业基础,并加强交叉、前沿学科的引导,通过不断完善评价导向形成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模式。对当下急需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要加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力度,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卓越工程师。
他指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以及完善的条件保障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尤政认为,本科生做科研不应急功近利,要明确做科研的目的和目标,在一定范围内量力而行。“学好知识和鼓励学生做科研是不矛盾的。因为创新始终是给有知识积累的人准备的,值得鼓励。”他表示,创新不应设门槛,也不应该设定一个目标,应鼓励大家去探索。
谈治校
顶天立地追求卓越

2022年10月6日,庆祝华中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在光谷体育馆举行。长江日报资料图
人工智能掀起热潮,“知识”已经不再是稀缺品,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尤政谈到,国家数据局的设立彰显了数据和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数据不完全等同于知识,拥有知识也不代表会应用。”他认为,教育信息化在于引导学生将数据变成知识,之后应用知识服务于科技社会,这样才能找到更加正确的方式培养人才。
“我们既要培养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兴业之才、强军之将,也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和专精特新的人才。”任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一年多来,尤政将“顶天立地”“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治校理念。
“顶天立地”是“心中有理想、脚下有方向”的使命担当,是真真切切为服务国家发展谋篇布局,实实在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追求卓越”是“会当凌绝顶”的精神气质,是不懈奋斗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境界跃升。他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坚定“中国的大学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信心,要坚定“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心,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